悲痛!3天内北京2位大三甲医生突然离世!最小35岁最大56岁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距离医师节还有不到一周,北京两位大三甲医生接连陨落,他们分别是年仅56岁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专家于东宁医生、年仅35岁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黄丹丹医生。这两位医生还不到60岁,将一辈子都奉献在了最爱的医疗事业中,让我们送别两位好医生,一路走好!
2025年8月13日下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专家于东宁医生,因突发疾病不幸离世,生命定格在56岁。
8月17日,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烧伤科工作人员证实了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在该院的挂号系统中,回龙观院区烧伤科(瘢痕治疗中心、创面修复中心)已无法查询到于东宁医生的挂号信息。然而,科室介绍里仍保留着这位医者的印记:于东宁,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整形)博士。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二十余载岁月,他倾注于种种原因所致烧伤患者的救治、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防治及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工作,多次参与国内外重症烧伤患者的会诊与生死抢救,临床经验丰厚,专业基础扎实而全面。
在于东宁的行医生涯中,他常秉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原则:绝不因个人私事麻烦他人。这种“不麻烦别人”的作风,有时甚至令旁人难以理解。
曾有同事发现他穿着手术室刷手衣,独自蜷缩在换衣间衣柜旁的角落里,面色如纸,痛苦不堪。面对询问,他只低声道是腰疼得厉害,想歇会儿再走。同事立即为他做了简单检查,肾区叩击痛极其明显——典型的泌尿系结石发作。
此时的他已疼得完全没有办法站立,同事连拖带拽将他搀扶回办公室,并找来年轻医生陪同前往急诊。CT结果证实了判断。当止痛针缓解了剧痛,同事忍不住心疼,为什么难受成这样还要一个人硬扛?随便给科里谁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于东宁的回答平静却固执:“大家都那么忙,不好意思麻烦大家。”
原以为他至少会休息几日,谁知第二天,他竟拖着病体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他对此的解释是:大家都忙,不好意思歇着。
他对工作的态度,唯有“狂热”二字堪以形容。为了给自己解压,医生们其实都各有各的缓解方式,比如吸烟、品酒、运动、旅行、牌局或垂钓。然而于东宁,对这些个人爱好一概绝缘。他最大的痴迷,就是工作本身,就是治病救人。
他的工作节奏如同永不停歇的陀螺:周四上午开始手术,持续至下午,接着马不停蹄赶往下午的专家门诊;门诊加号再加号,常常忙碌到傍晚六点;专家门诊刚结束,又无缝衔接晚上的特需门诊;周五又是一整天手术,周六则可能奔赴外地指导紧急抢救……这并非院方或科室的强制安排,而是他主动为自己设定的轨迹。他似乎全然舍弃了个人生活与时间,将所有的精力与滚烫的热情,丝毫没有保留地倾注于救治患者。
于东宁救治危重烧伤患者的成功率极高,其抢救风格在科里独树一帜,被同事们私下称为“换命疗法”。其精髓在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依靠24小时寸步不离的严防死守。
接手危重患者后,他常常几天几夜不归家,寸步不离守在病床旁,随时应对瞬息万变的病情。即便患者情况暂时稳定他得以回家,也会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打一次电话询问,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变化并调整方案。危重大面积烧伤患者脱离险境往往需要一两个月,在这漫长的几十个日夜中,他就这样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死死“盯”住病人的生命线。
这种疗法对患者而言是生的希望,对医生而言,却是精神与体力的极限透支,是心神的极度耗竭。大家感叹:于东宁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为患者续命,“换命疗法”由此得名。
他常年坚持与一线医生并肩,无分昼夜地守护在病人身旁。有知情的人偷偷表示,就在不久前,在烧伤ICU还看到于东宁守在那里,形容极其憔悴疲惫。
在社交平台上,于东宁的骤然离去引发了深切的悼念。一位自称与其共事22年的博主回忆,尽管两人经常争论,但争执的焦点永远是学术与患者救治,“于哥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另一位自称是其北京大学医学部隔壁班同学的博主表示:“他(于东宁)是一个那样热情和敏锐的人,天生的好大夫。”
同一句话来形容于东宁的职业生涯,就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一次次重大事故的紧急关头,都能看到于东宁冲锋在前的身影:
2018年于东宁紧急赶赴张家口市参与救治工作(来源: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2018年11月28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化工厂突发重大爆燃事故,他随科室领导紧急驰援。作为医疗救治组临时党委副书记及救治专家组组长,他带领数十名来自不同单位的医务人员,高效奋战二十余天,常常彻夜无眠。
2019年上半年,张家口市再次发生爆炸事故,他再度披挂上阵,带领河北省烧伤、重症医学专家团队连续奋战一周。
2019年5月2日凌晨,陕西省神木市恒源投资集团电化有限公司发生严重喷料事故,造成2人死亡,18人烧伤。北京积水潭医院紧急派出于东宁赶赴陕西参与重症烧伤患者的会诊救治。
此外,宁夏/成都公交车起火、广西柳州爆炸、辽宁阜新矿难、内蒙古森林大火、贵州六盘水事故……这些重大灾难事故伤员的抢救前线,都曾闪动过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他所在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烧伤专业之一,是国家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重点临床学科。于东宁,正是从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的资深专家。
他燃烧自己,照亮了无数濒危的生命,最终,这盏长明的灯,在2025年盛夏无声地熄灭了。他走得太急,留下的空白太重,“换命疗法”一句成谶!长久地灼痛所有记得他的人们。于东宁医生一路走好!来世请不要再如此拼命了......
8月17日,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黄丹丹医生的朋友圈获悉,其丈夫发布讣告称,黄丹丹医生因病医治无效,生命定格于2025年8月15日凌晨2时30分,年仅35岁。
据讣告,本周日2025年8月17日上午11时,在八宝山殡仪馆菊厅举行告别仪式。
黄丹丹,女,1989年出生于河南农村,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医生。
一直以来,在亲友、同事、病人的眼里,黄丹丹是一个很优秀、积极乐观的人。
黄丹丹来自河南一个贫困小山村,就因如此,她拼命读书只需要能用知识改变命运。小学和初中时期,她一直名列前茅,成绩优秀。即使家境贫寒,她的父亲每天清晨四点起床打铁,她也总是早早起床,拿着语文和英语书去家门口的半山上朗读背诵。当同龄人在嬉戏时,她已担起照料瘫痪外婆的重任。进入高中后,尽管住校,黄丹丹从始至终保持着对学习的高度热情。她每天早晨五点会提前到操场旁的公共厕所洗手池边,就着灯光背英语单词和语文文言文,晚上下自习也要在宿舍旁的路灯下再学习一会儿,赶在熄灯前再回宿舍。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自立自强的精神。
求学期间,由于奶奶身体不好,经常在家里输液,诊所的医生扎上针就走,有次输液跑针奶奶手背肿了个大包,看在眼里的她,当时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不求悬壶济世拯救苍生,只求能照顾家人的健康。
高考她一举考入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后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保送至北大本硕博连读。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业余时间她做各种兼职,拿各种奖学金,做过家教、推销英语报纸、加油站做推销员等,拿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特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她的各科成绩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98-99分。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这才大学毕业直接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肿瘤医院直接攻读5年制博士。
黄丹丹师从结直肠癌领域顶尖专家顾晋教授。在顾教授的鼓励下,黄丹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进展,还在个人生活中迎来了婚姻与家庭的幸福。
博士毕业那年,黄丹丹的事业和爱情一起开花结果,和同为博士的丈夫结婚生下儿子,留在北京首钢医院,后成为肿瘤内科的主治医师。
在临床贡献上,她7年内诊治超25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近300例终末期患者及家属提供身心社灵的安宁疗护服务。
在学术荣誉上,作为胃肠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核心成员,她带领团队4次获全国MDT比赛总冠军,个人3次斩获全国个人冠军,6次登上冠军领奖台,被同事称为“火箭丹”(喻其高效干练)。
黄丹丹不是突然倒下,而是和癌症斗争了1年8个月。2023年12月,一次例行体检,查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四期,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髓。可她没躲,也没哭。她是肿瘤学博士,比谁都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什么。
患癌之后,她经历放化疗后面容改变、视力受损等痛苦,仍坚持科普抗癌知识,将生存期延至8个月,突破医学预判。
2024年初,她开了抖音号“丹丹的抗癌日记”,开始拍视频:化疗反应、饮食建议、医保报销流程……一条条讲,像上课一样。
“我不是想博同情,”她第一条视频说,“是想告诉病人家属——癌症没那么吓人,但也别不当回事。”她的视频没有煽情,只有平静。
哪怕掉光头发、脸因激素肿成馒头,她也笑着调侃:“我现在这造型,像不像动画片里的面包超人?”可镜头外呢?据她丈夫在微博透露,她经历了六轮高强度化疗、一次自体移植,还试了CAR-T。但癌细胞太狡猾。
今年2月,黄丹丹开始更新账号“正能量火箭丹”,分享自己治疗淋巴癌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将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其他患者,并科普科学规范抗癌的方法。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从未想到过自己会成为患者。这段艰难的发病经过和自我疗愈的故事,揭示了生命中的意外与坚韧。”黄丹丹曾在自己的抗癌日记里写道。
在层流床的方寸之间,她将病房变成特殊的诊疗室:既以患者身份体验治疗过程,又以医生视角记录抗癌心得。她在日志中写道:王晓东主任的暖心鼓励、顾晋教授的专业指导,还有患者们自发的祝福视频,共同筑起她抗击病魔的钢铁长城。
黄丹丹通过自媒体分享治疗心路,呼吁患者科学抗癌,并筹款80万元用来医治(后因病情恶化未果)。
在病中黄丹丹以“奥特曼打怪兽”比喻抗癌,并嘱咐儿子三件事:“吃好、锻炼好、学习好”。她曾计划康复后重返临床,将患者视角融入医疗实践,可惜遗憾未能实现。
7月24日,黄丹丹医生丈夫表示“她现在在cart治疗中,最近她副反应很重。”
她最后一条视频是7月10日发的,画面晃,声音轻:“大家……记得体检……别等……像我这样……”
8月5日上午,黄丹丹医生回应:“最近神经痛很严重,要等这个难关过去”。
“天妒英才”,可惜她还是离开了自己奋斗了一生的医学事业,黄丹丹的经历令人痛惜,她的离开更是医学行业的损失!
有网友感慨,她患病可能跟太累了有关系,她才35岁,年纪轻轻却是北大医学博士,要搞科研、当医生、结婚、生孩子、照顾家庭,从上学起一辈子没有休息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盛会倒计时,中方最新政要名单公布,东盟国家阵容大变动,谁的缺席和到来最让人意外?
1年交付10台,1300架订单要生产130年?外媒:C919不是波音对手
被封杀3年后,邓伦只能混迹三线岁,摆烂憔悴,直言:回不去,再也回不去了
5-0!14亿欧枪手登顶英超:约克雷斯2球+捋头发回击 但MVP不是他
2727个经销商也卖不动核桃乳,靠“六个核桃”发家的养元饮品上半年营利“双降”
教育智能体能否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基于国内外 87 篇实证文献的元分析
年薪20万?铁路局这家单位2025录用159人,博士54人,北交大32人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